【中關村現場直擊】3月27日,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內,一臺名為"Adam"的人形機器人以行云流水的太極拳表演驚艷全場,圍觀嘉賓與記者紛紛舉起手機記錄這一科技與文化的交融時刻。這不過是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的冰山一角——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近百臺形態各異的人形機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智能化程度改寫服務場景邊界。
"夸父"領銜:從實驗室走進現實的多面手
身高1.7米的迎賓大使"夸父"無疑是會場明星。這款由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機器人,不僅能精準識別人臉、流暢對話指引路線,更突破性實現了"迷路自導航"功能。公司銷售經理郭達透露:"一季度250臺的訂單量已超半年目標,高校、工廠、展廳場景落地僅是起點,家庭服務才是星辰大海。"
在論壇現場,機器人軍團各顯神通:天工Ultra以12公里時速疾走備戰"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Digit機器人在物流倉庫精準抓取貨箱;優必選Walker S1深入汽車工廠檢測空調泄漏……這些場景印證著《具身智能發展報告(2024年)》的預判:通過模擬人類"腦-身"協同系統,具身智能正打開通用人工智能的潘多拉魔盒。
技術破壁:大腦小腦協同進化
國地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最新發布的"慧思開物"平臺,為人形機器人裝上雙核處理器:"大腦"負責認知決策,"小腦"專攻運動控制。該中心總經理熊友軍舉例說明:"危險品處理場景的部署周期從3個月壓縮至2周,這正是具身智能系統級突破的力量。"
清華大學陳建宇教授指出關鍵突破方向:"機器人必須建立物理世界認知模型,當前預訓練模式將向自主泛化演進。"這種進化已體現在數據中——中國機器人有效專利突破19萬項,占全球總量三分之二,工信部預測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8700億元。
政策賦能:千億基金驅動產業升維
北京最新推出的《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設立千億級政府投資基金,構建"大腦-小腦-本體"技術生態。廣東、四川等地的產業布局同樣激進,智能制造、家庭服務、特殊作業成為首批落地場景。
"這不僅是技術競賽,更是對未來生產關系的重塑。"北京市經信局副局長蘇國斌強調。隨著宇樹科技等企業攻堅量產良品率,行業正經歷從實驗室樣品到規?;a品的驚險一躍。當"夸父"們開始批量走進工廠、家庭,一場由具身智能引發的產業革命已拉開帷幕。
產品采購,認準德普瑞!
總機:0755-27219112
郵箱:sales@depp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