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治理加速演進的背景下,中國鋼鐵行業正以"雙碳"戰略為引領,開啟全產業鏈的深度變革。中國金屬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田志凌指出,當前鋼鐵工業正處于能源革命與產業革命的交匯點,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的啟動、氫冶金技術的迭代突破、數字孿生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重構全球鋼鐵產業的價值鏈。
一、全球共識下的中國行動
技術創新引領轉型
中國鋼鐵行業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全氧高爐和氫基豎爐示范項目,超低排放改造產能突破5億噸,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方案"。河鋼集團氫冶金示范工程穩定運行兩年,其"氫冶金+電爐短流程"創新工藝使碳排放強度較傳統高爐降低70%。
工藝結構深度調整
全廢鋼電爐冶煉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寶鋼股份"黑燈工廠"實現全流程減碳60%,生產出可承重兩頭大象的超高強薄規格鋼板。我國電爐鋼占比預計將從當前10.4%提升至2030年的15%,推動長流程煉鋼碳排放強度從2.0-2.4噸/噸鋼降至0.5-0.7噸/噸鋼。
材料技術多維突破
本鋼集團研發出無磷化涂裝工藝和耐腐蝕評價體系,其先進高強鋼已應用于20余家車企,助力汽車輕量化減重10%以上。攀鋼成功開發高溫合金寬幅冷軋薄板,為國產大飛機發動機提供關鍵材料。
二、輕量化發展的技術革命
材料性能突破
劉日平院士團隊開發的低密度鋼密度降至6.5g/cm3,較傳統鋼材輕17%,在深海鉆探、軌道交通等領域實現應用突破。該技術通過鋁元素合金化與微觀組織調控,攻克了材料脆性、焊接性等世界性難題。
全生命周期減碳
基于再生鋼鐵原料的循環經濟模式快速發展,2024年我國廢鋼利用量已達2.6億噸,較傳統工藝每噸鋼減少碳排放58-64%。寶馬集團與河鋼合作建立的綠色供應鏈,預計2026年將實現汽車鋼生產碳排放降低95%。
三、系統性變革的攻堅方向
技術創新體系構建
行業已形成覆蓋氫基還原、富氫碳循環高爐等60項前沿技術的研發矩陣,其中16項取得階段性成果。北京科技大學等科研機構正著力構建"再生鋼鐵原料+電爐煉鋼+近終形制造"的新型技術體系。
產業協同生態建設
鋼鐵企業加速與能源、汽車、建筑等行業的跨界融合,河鋼集團通過"四個協同"戰略(原燃料端協同、客戶端協同、跨領域協同、數字化協同),打造出碳排放強度降低30%的低碳產業鏈。
國際規則深度參與
我國正推動碳交易標準國際互認,寶武集團等龍頭企業率先建立基于《巴黎協定》的碳資產管理體系。行業首個BAT平臺已實現碳排放數據實時監測與跨境傳輸。
四、未來發展的關鍵挑戰
技術經濟性突破
氫冶金等前沿技術仍面臨制氫成本高(當前約35元/kg)、儲運效率低等瓶頸。CCUS技術捕集成本需從當前400元/噸降至150元/噸才能實現商業化。
資源保障體系建設
雖然2030年廢鋼資源量將達3.56億噸,但智能分選、凈化冶煉等關鍵技術仍需突破。本鋼建立的連接性能數據庫涵蓋17個鋼種規格,為廢鋼高質化利用提供支撐。
國際競爭格局重塑
面對歐盟碳關稅(2035年全額征收)和技術壁壘,我國正加快制定低碳排放標準體系。河鋼集團通過"工藝結構三創新"(能源、工藝、材料)已獲得國際綠鋼認證。
這場關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產業變革,正在催生鋼鐵行業的新質生產力。隨著"再生鋼鐵原料+電爐短流程+近終形制造"技術體系的成熟,中國鋼鐵工業有望在2040年前實現深度脫碳,為全球制造業綠色轉型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產品采購,認準德普瑞!
總機:0755-27219112
郵箱:sales@depp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