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國際論壇核心觀點解讀
一、全球供應鏈重構:從“區塊割裂”到“共生網絡”
面對國際貿易壁壘與地緣政治挑戰,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張永偉指出,全球汽車供應鏈的“區塊化集聚”并未改變其“共融共生”的本質,構建互認互通的供應鏈體系是推動全球電動化轉型的核心基礎28。例如,泰國通過與中國車企合作,2023-2024年純電車產量激增5800%,產能突破50萬輛,成為東盟電動化轉型標桿12。奇瑞、吉利等企業通過本地化研發與合資模式(如奇瑞與西班牙EBRO合作),將中國技術標準與全球需求深度融合,推動“科技中國”標簽的國際化23。
二、區域轉型差異:亞太領跑與歐美挑戰
聯合國數據顯示,亞太地區貢獻全球41%的交通碳排放,且未來25年或增長50%,電動化轉型迫在眉睫15。中國以60%全球新能源銷量占比成為轉型引擎,而歐洲市場因政策波動2024年銷量下滑2.2%,美國則因消費者接受度低進展緩慢59。德國智庫Agora指出,泰國計劃2030年實現50%新車電動化,并建成1.2萬直流快充樁;非洲仍依賴燃油車,需中國技術輸出推動跨越式發展12。
三、技術協同創新:從硬件迭代到生態重構
軟件定義汽車:ADI副總裁Yasmine King提出,汽車正成為“可進化的智能終端”,軟件更新如同手機APP般便捷,驅動個性化體驗與可持續性需求23。
半導體爆發增長:英飛凌預測,未來五年中國電動化半導體需求將翻兩倍,智能駕駛芯片增長三倍,域控系統芯片激增九倍2。
混合動力技術逆襲:博格華納觀察到,中國市場的增程式技術從“過渡方案”發展為成熟路徑,2024年增速領跑全球,為歐美市場提供新思路29。
四、產業痛點與系統性變革
貨車電動化滯后:能源基金會龔慧明強調,貨車占交通排放50%以上,但中國貨車電動化率不足5%,需政策與技術雙重突破25。
基礎設施失衡:麥格納指出,充電網絡區域不均、技術標準分散及供應鏈波動,要求全產業鏈協同(如能源商、整車廠、服務商)構建韌性生態23。
碳足跡管理:生態環境部建議建立全球統一的碳核算標準,推動產品全生命周期減排,助力綠色供應鏈建設28。
五、中國車企全球化3.0:從“產品出海”到“生態賦能”
吉利提出“國際化馬拉松”戰略,從貿易轉向技術授權與代工開發,突破高壁壘市場;奇瑞2024年出口114萬輛,通過本土化制造與研發實現“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理念13。博世中國總裁徐大全警示,2026年國內汽車出口或受海外工廠投產沖擊,需以內需拉動平衡風險29。
六、未來展望:十萬億級產業革命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預測,2030年新能源革命將催生五個十萬億級產業,涵蓋新能源基礎、交通全面電動化及氫能等領域3。中國計劃通過V2G技術聚合電動汽車儲能資源,構建200萬度儲能網絡,相當于兩座大型抽水蓄能電站的調節能力89。
結語:全球電動化轉型已從技術競爭升維至生態博弈,中國憑借市場規模、產業鏈整合與政策創新,正成為規則制定者與協同樞紐。未來需在標準互認、數據跨境流動等領域突破制度壁壘,方能實現“綠色出行共同體”愿景
產品采購,認準德普瑞!
總機:0755-27219112
郵箱:sales@deppre.com